近段時間,一些地方疑似以“偽裝”方式應付環保檢查的問題陸續曝光,引起廣泛關注。比如,山東昌盛礦業有限公司部分礦山刷綠漆,河南省三門峽市錦濱礦業有限公司擅自將三門峽開曼礦區“山體噴綠”,福建省漳浦縣非法開采企業搞“盆栽式復綠”...等等。
如果“噴漆綠化”能申請專利,那“專利權”屬于誰?至少,早在2004年,就有人發明了這項“新技術”——某地一村委會“錯誤理解上級部門要求”,用涂綠漆方式,把禿山變成“綠山”。始作俑者,其無后乎?2007年2月,云南富民用該“技術”將一廢棄采石場全面“綠化”;2010年,云南宜良搞“綠化”,連墳墓也要刷綠漆……
令人氣憤和不解的是,至少15年前就有人搞“噴漆綠化”,遭到輿論激烈炮轟,為何丑劇從未絕跡,至今仍在上演?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是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策略。實打實的綠化,耗費人力物力,還要假以時日才能見成果,應付不了環保檢查所需?!皣娖峋G化”立竿見影,希望能騙過檢查、蒙混過關,萬一被發現了,也沒啥大不了。15年來,“偽裝”綠化事件頻發,有多少人受到嚴肅查處?
“噴漆綠化”讓綠化成畫餅,還污染了環境,是徹頭徹尾的負和博弈。打擊“噴漆綠化”行為,一要技術治理,通過高分辨率的航拍技術,拆穿作弊行為,提高發現率;二要嚴肅法紀,隨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對造假行為的懲處已有法可依,對“噴漆綠化”行為要采取“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批,以后看誰還敢效仿這種荒唐行為。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