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加城市綠化效果,全面提升城市市容品質,鄄城縣在現有綠化成果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綠化提質工作。根據城區綠化不同布局和特點,該縣有針對性地制定綠化提質方案,因地制宜、適地植綠,大力實施四大工程,不斷提升綠化檔次和水平,營造綠色舒適的人居環境。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水平,鄄城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召開專題會議,對城區綠化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按照“四季有花、處處見花、生機盎然、宜業宜居”的要求,在提升綠量和種植密度的同時,在增加花量上下功夫,打造極富特色和吸引力的“花樣鄄城”。結合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著力開展園林綠化改造,全面推進園林項目建設,通過提檔升級,刷新“顏值”。
鄄城縣按照“適地適種、喬灌結合、四季見景”和既突出主栽樹種、又突出景觀造型的原則,大力實施新栽綠化、補植補栽、節點提升、鹽堿地改造四大工程。
新栽綠化工程方面:今年已完成長城街西段、濰坊路北段等道路綠化工程,共栽植喬木2800余株、花灌木4250余株、常綠灌木球類7000余株、造型模紋3.6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5.5萬平方米。
補植補栽工程方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新舊城區部分路段和現有道路綠化帶缺株斷檔進行補植補栽,栽植補植大葉女貞、雪松、欒樹、金葉榆等喬木1300余株,百日紅、紫荊、石榴等開花小喬木及灌木1600余株,紅葉石楠、衛矛、瓜子黃楊等常綠模紋5000余平方米,共計17000余平方米。
對化工園區進行綠化提升,主要栽植大葉女貞、白蠟、欒樹、構骨樹、百日紅、紫荊、花石榴、火炬、衛矛、小葉女貞、石楠等耐鹽堿的植物,點綴高桿石楠、豐花月季、景觀石,豐富景觀效果。
節點提升工程方面:對泰山街與孫臏路交叉口、泰山街與陳王路交叉口增添硫華菊、孔雀草、石竹、雞冠草等草花的搭配,使路口有了一份顏色和活力;對濟董路與鳳凰路西北角、濟董路與臨澤路西北角及東北角、建設街與臨澤路西北角采用栽植大規格全冠喬木的模式打造節點亮點,單枝12cm以上的8分枝叢生樸樹和胸徑30cm以上的喬木樸樹、云片飽滿造型優美的造型松、叢生和獨桿百日紅的搭配、常綠球類植物的錯落栽植、景觀石和造型百日紅花瓶及草花的點綴,提升了節點的景觀效果。
鹽堿地綠化改造工程方面:為著力將“昔日鹽堿荒地”變成“綠色大花園”,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綜合行政執法局積極與山東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加緊組織進行鹽堿化土壤綠化改良研究和實踐工作,培育耐鹽堿苗木。在鹽堿地試驗區,實驗栽植了98種耐鹽堿植物品種,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于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實驗結果證明在鹽堿地較為嚴重的區域,構骨樹、火炬、檉柳、花石榴及地被植物紫花苜蓿能適應在鹽堿地的生長,這些植物大面積的種植大幅提升了鹽堿地的植物成活率,提高了鹽堿地的綠化覆蓋率,使原本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現已變成四季常青的生態綠地。
鄄城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緊緊圍繞“創建、增綠、提質、管護”這一主線,堅持建設與養護并重,健全完善精細化長效管護機制,對城區綠化早、中、晚進行全方位巡查,確保綠化樹木有人種、有人管,長得好、保得住。實現管養區域、管養責任“一圖清、一表明”,切實提升了精細化管養水平,實現綠化由“量”到“質”的突破,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明顯提升,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