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國具有生物退化障礙的耕地約1億畝,土壤生物退化已成為限制西北地區棉花、馬鈴薯、食葵、加工番茄及北方設施農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我國大宗經濟作物、中藥材、果樹、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威脅。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該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
七月的內蒙大地,艷陽高照,開車從烏海行進在去巴彥淖爾的路上,滿眼的"綠海"看不到盡頭成片的番茄,成片的向日葵,成片的玉米,成片的辣椒,讓你根本無法目測出她的面積究竟有多廣。這種壯美、磅礴的氣勢如同草原人的性格一樣豪爽、大氣,一種轟轟烈烈的壯美油然而生。
路上,在內蒙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多年的鄂爾多斯配肥站站長梁忠海一路給我們介紹著近年來內蒙農業的新變化:"這里是全國品質最好、產量最高的向日葵生產基地;這里有出口歐美、韓國、日本等國的番茄醬生產加工基地;這里還是中國幾大品牌醬用辣椒生產基地......"二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總算從"綠海"中來到了巴彥淖爾市,餐桌上我們吃到了我記憶中最香最甜的哈蜜瓜、酸中帶甜的西紅柿,這一切讓大家不約而同地說,這是十多年來一直尋找但不曾求得的兒時味道。
"保姆式"農業托管,不但省錢省心,還能優質高產效益好
說起這一切的變化,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趙四毛圪旦村的農民趙大爺身有感觸,他今年60多歲了,他茫然地說:"我種了一輩子地,由開始的一上化肥,農作物產量連年大增,上得越多,產量就越高,但這幾年我卻發現這地越上化肥地越饞了,但產量沒見有多變化,而且作物上的病蟲害越來越多,農藥的投入量也增大了,但蟲子好像更厲害了,只有用農藥不停的防治,說實在的,我們種的好多東西自己都不敢吃,有些地方的大棚因為重茬問題解決不了,都已經被放棄種植了,種了大半輩子莊稼,怎么突然就不會種了。"
內蒙巴彥淖爾臨河區圖克鎮隆勝鄉東興村8社(21團)61歲的何澤榮一見記者采訪有關"農業保姆"的事時,他笑容堆滿了臉,他說:"我種了一輩子地,經歷過化肥給農業帶來的產量提升和農民效益的提高,但這些年不知怎么回事,只上化肥就能增產的老辦法行不通了,而且土壤的重茬問題十分突出,種下去的作物成活都成了問題,誰還敢種??!21團共有1000個溫室,目前只有500個正常使用,另外500個因重茬土壤障礙問題解決不了無人種植廢棄撂荒,多可惜??!李老師對當地老百姓保姆式的農業托管救了大家,保姆式的農業托管給大家帶來了希望。我種了三年溫室西紅柿,從去年開始讓李老師托管,今年兩棚賣了10多萬元,能不高興嗎。"說到這里,坐在何澤榮身邊的老伴也高興地說:"這個李老師在內蒙的農業保姆式管理早已經推行了,但二年前我對保姆式管理還持懷疑態度呢,我想我們只管幾個棚都管得焦頭爛額,你李老師要管成千上萬畝土地,還是不同區域,不同作物能管理好嗎?所以為此事還和老伴吵得要離婚呢。通過2020年我自己的成功案例,我不但信了,而且服了李老師這一套技術,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但收入比往年多了4萬元呢。"
談起今年栽種溫室西紅柿的過程,何澤榮的老伴別提有多高興了,她說:"中國農業的春天來了!"記者正在為年近花甲的農民有如此高度的評價納悶時,她解釋說:"自從有了李老師的保姆式農業托管模式,心里更是踏實了,買什么化肥,打什么農藥,用多少,何時用,根本不用自己操心了,加入到李老師的管理團隊后,李老師會派技術人員定時過來給我派活,我只需要聽話實施就好了,不但省心而且還高產優質,托管后每年一個溫室2000多元的農藥錢都省下了,內心還有點對不住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賣農藥的人。以前種植大棚西紅柿,早疫、晚疫、病毒病、白粉虱成了最大的敵人,怎么都防不住,產量上不來,一棚產個幾千斤,有時還絕收,畸形果、裂果多。白粉虱害得人提起它都后怕,它繁殖能力太強,通過保姆式的農業托管模式,這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每棚產量至少比往年增加4000斤以上,畸形果顯著減少?;喂瓉肀壤秊?-8件/50件(14%-16%),托管后為1件/80件(1.3%),番茄每件重42-45斤,賣不掉,只有倒掉,損失很大。而且果實如不及時賣掉,就變軟,賣不上價;托管后,果面亮度增加,收購商懷疑果面打蠟,番茄的耐貯藏時間延長,放3-4天果子依然硬朗光亮,我們看到了希望。"
在巴彥淖爾狼山鎮富義村五組的加工番茄生產基地采訪時, "田保姆式的管理真是省錢省心還效益明顯高啊,你看看我的番茄長勢比鄰居家得有多好,我家番茄長得看不到地皮,葉片又黑又亮,看不到往年的早疫、晚疫等病害。"女主人侯寬高興地一邊說一邊用手提起了爬在地上的枝蔓。
"李老師推廣的保姆式農業托管模式真是給農民種地吃了顆定心丸,一個本來知識相對欠缺的農民卻干著需要綜合知識的農業對農民本身來說就是個挑戰。種莊稼,需要了解土壤、種子常識、肥料功效以及病蟲害知識,不然給賣植保物資的人描述不清楚。"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東興村8組(21團)種植戶岳廣明見到記者后說:"我的大棚西紅柿托管給李老師后,一切都不需要我操心了,我連棚里情況的記錄都不用自己做了,李老師的工作人員在定期上門指導的同時把棚里需要的記錄做好了,成本降了,效益增了,太方便了,省錢省事省心還增收。在我的溫室里,采摘下的西紅柿不但個頭大,且顏色鮮艷光亮,收購商反復詢問是否打過蠟,是否為轉基因品種,當得知是普通品種,只是用新方法種植時,收購商就將我的西紅柿列為定點收購產品,價格高于其他種植戶,并說大家吃了他賣的西紅柿后感到從未有過的好口感?!?/p>
菜農岳廣明給記者堅定地說,他種植中發現用了李老師這套技術種出的西紅柿還有耐貯存的特性,他的畝產量達到了1.7萬斤左右。這技術實在是太妙了,即使有一天他不種地了,也要向大家通過自身的體會宣傳李老師的技術,他說:"我也要吃水果呀!這樣種出來的水果用藥量比之前少太多了,以前自己都不敢吃,現在我在棚里干活用紙一擦不但我自己敢吃,而且還敢給小孫子吃。"
岳廣明和何澤榮都是內蒙21團的菜農,得到了同樣的效果,有同樣的感受,證明李老師的技術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引導小農戶響應國家"雙減"號召,服務現代農業
記者在內蒙采訪的幾天里,只要走進地頭,大家都在稱贊"李老師和他推廣的田保姆技術",李老師何許人也?帶著好奇,記者想見見被種植戶們"神化"了的李老師,也想知道他是怎么的一種保姆式農業托管。記者打聽了幾個種植大戶,他們也說不上大名,但他們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的種植戶就認"李老師"。通過努力,我們終于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內蒙重茬土壤改良技術有限公司找到了"李老師"。面前的李老師十分謙和、隨意。一點都不"老",我猜想"老李"的稱呼一定是大家對他的尊稱和喜愛。
談起"保姆式農業托管模式",李老師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他說,以前只負責給各地的經銷商配貨送貨,但隨著農業發展,他深切地意識到,傳統的農資經營服務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一是從事農業的人口大多都是文化知識欠缺的中老年人,他們最需要的傻瓜式的最簡單的管理方法,二是土壤重茬問題越來越嚴重。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實施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要求在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著力推進土壤健康,促進質量農業、品質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發展。由此看來,雙增雙減仍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頭戲。土壤修復的商機巨大,也給我們從事農技推廣人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我成立了內蒙重茬土壤改良技術專業團隊,確定了以障礙土壤修復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推廣,以保姆式托管將作物地下地上綜合調控技術全方位簡約化傳授給農民,農民通過"傻瓜化"操作,就能將最新農業科研成果用到生產上,達到農藥化肥大幅減量,種植大幅提質增效的目的。
李老師認真地說,農技推廣不是個新鮮行業,但未來的農技推廣絕不是以往的狀態,新時期的農技推廣特別是涉農企業的農化服務,除了有過硬產品,必須打造閉環產業鏈和種植生態圈,形成全方位服務模式。目前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已成為引領小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統一接受耕種防收等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重要力量,被親切地稱為"田保姆"。農業生產托管,是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有效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
目前,這項工作已在內蒙借助測土配方施肥的形式進行。采訪時,李老師一再強調,他已與中國農資合作,在內蒙與綠杭生物科技公司及民和農業科技公司聯建了五個測土配肥工作站,服務面積涉及600多萬畝農田,已實現了氮磷鉀配合,無機和有機肥配合,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益。但他們仍不滿足傳統的配方施肥技術,近年來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啟動了配方施肥"升級版",即在傳統的氮磷鉀配合,無機與有機配合的基礎上,加入了放線菌土壤作物健康調控技術,推廣無機肥+有機肥+放線菌肥配合施用的新施肥模式,該配方施肥"升級版"已在2020年的加工番茄、辣椒和溫室番茄等作物上顯示出了強大的抗病促生效應。其中的新增動力源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薛泉宏、來航線教授團隊提供的"黑"科技,即放線菌土壤作物健康綜合調控技術。多年多點多種作物和不同種植區域試驗示范表明,該技術能有效減輕或部分解決土壤重茬問題和連作障礙,快速修復生物退化土壤,顯著減輕因土壤生物退化造成病蟲害逐年加劇,產量品質下降危害,逐步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土壤生物退化難題。我有了薛泉宏教授團隊的科技后盾,我心里更踏實更穩了,對于實現內蒙障礙土壤修復有了靠山。我們在前兩年放線菌肥試驗示范的基礎上,今年一下子在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蘭察布等地區布置了大量示范點,示范種植區域東西長約800公里,南北近300公里,試驗面積約3700畝,涉及向日葵、馬鈴薯、玉米、甜菜、中藥材、番茄、辣椒等11種作物,在溫室番茄、甜瓜、加工番茄、辣椒及玉米等作物上的防病促生作用已經突現,并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推崇。打算今年秋季收獲時開個現場觀摩會,讓大家都能盡快用上高科技,打算與農業科技報社合作在網絡用戶中推廣強農APP手機客戶端,運用新的方式迅速為農業服務。
楊凌"黑"科技 彰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力
在楊凌,一提起"李老師"口中的薛泉宏教授,早在2003年,薛泉宏教授就將放線菌技術應用于陜西岐山辣椒連作土傳根系病害辣椒疫霉病防治,防病促生增產效果顯著。這十多年,沒曾想薛老師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進行多種作物和在全國多個區域的放線菌肥布點試驗和示范,這種執著和嚴謹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動著我。這次采訪見到薛老師,他已經退休,頭發已經有些花白,但唯一沒變的是十多年前第一次采訪他時對科學研究的認真、執著、嚴謹。一提起放線菌最新研究成果,他如數家珍,話語也多了起來,他說,隨著這些年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了放線菌在很多農作物上具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除已知的防病促生作用外,放線菌還具有抗旱抗寒抗病毒等多種功能,能促進植物根系生長,提高產量;提高植物系統抗性,增強對病毒,土傳根系病害的抗性;而且,放線菌還具有抗根結線蟲、抗烈性寄生雜草列當功能;其他研究者還發現,薛老師篩選的密旋鏈霉菌能顯著強化植物對重金屬污染的修復功能。特別是放線菌所有的強大的促進根系生長功能,會大幅度提高作物對土壤中水分養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加上放線菌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蟲性,對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將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據了解,薛泉宏教授近年來除了關于放線菌研究的110余篇論文外,他還在科學網上撰寫了二十多篇關于農用放線菌研究新進展博文,進行農用放線菌科普宣傳。當記者談到退休了,應該享受一下生活時,薛泉宏教授不解地說,在地里研究就是一種享受??!當看到一次次意想不到的試驗效果展現在你面前時,當農民因為用了你的科技成果而獲得豐收的喜悅時,你一定是最開心,也是最享受的。薛泉宏教授回憶說,30多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很快,但隨著種植業向設施化、專業化、集約化及商品化快速發展,或因特殊生態條件限制只能種植某種作物(如甘肅的馬鈴薯,內蒙的食葵等),或在某種作物的優生區長期種植該作物(如新疆棉花),導致在同一田塊或溫室連續多年種植同一作物的重茬現象普遍存在,因連茬造成生長不良、病害加重、品質下降及產量降低甚至絕收問題日益嚴重。由連茬種植的農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共同引起的上述現象傳統上稱之為連作障礙,再植病害,其實質是由連續種植的作物及土壤微生物引起的土壤生物退化。采用常規施肥灌溉及植保措施對上述問題收效甚微,目前尚無有效解決方法。
"我國具有生物退化障礙的耕地約1億畝,僅西北地區就達5000萬畝以上,其中馬鈴薯及設施溫室面積分別達2000及1000萬畝以上,新疆棉花連作面積約2000萬畝。土壤生物退化已成為限制西北地區棉花、馬鈴薯、食葵、加工番茄及北方設施農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我國大宗經濟作物、中藥材、果樹、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威脅。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該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中國人多地少,加之設施農業的高度集約化種植,輪作難以實施,故生物退化已成為中國特有的土壤障礙問題。" 薛泉宏教授憂心忡忡地說:"如不能盡快修復退化病土,退化土壤上的作物種植將難以持續,農民損失慘重,特別是我國北方的設施農業、馬鈴薯種植業、新疆的加工番茄、內蒙的食葵種植業及國內的中藥材種植業等將難以為續。新疆的加工番茄產業已東移至內蒙,內蒙若再發生土壤退化不能種植,下一步加工番茄將移向何處?土壤生物退化修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據薛泉宏教授介紹,他的放線菌研究從1999年開始,在基礎研究上已取得了諸多進展,魔芋連作障礙發生機制與放線菌修復研究已于2016年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放線菌產品在市場化推廣過程中得到了陜西博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楊博總經理的認可和支持,在內蒙古自治區得到了被大家稱之外"李老師"的內蒙古重茬土壤改良技術有限公司李立團隊的大力支持,終于讓多年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看到這一技術給農業帶來新的突破和治理土壤重茬等問題上的顯著效果而由衷的高興。
談到放線菌劑的生產和推廣,陜西博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博說:"推廣豐活緣牌放線菌劑已經有6年時間,雖然這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但看到所到之處農戶的種植問題意 料中和意料之外都被解決,心里十分高興,以前沒有接觸過農業更別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放線菌了,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薛泉宏老師一起合作推廣放線菌制劑后,他對放線菌也有了充分的認識,他愿意繼續努力,把這一創新特色明顯、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市場容量大,能有效解決土壤連作障礙難題,可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好產品進一步推廣到生產中,讓該產品和技術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歷經10多年推廣歷程,放線菌已在陜西、內蒙、甘肅、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20多種作物土壤上進行了區域性應用,面積達數萬畝以上,均取得明顯效果。
在采訪內蒙古重茬土壤改良技術團隊負責人李立時,他說,他將以土壤重茬問題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品技術為核心,互聯網思維(信息流)+根據地服務(測土施肥工作站)為主導的建站模式,在全國招募合伙人,共同打造縣市級運營中心,每個運營中心建設(病土治理)工作站,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薛泉宏教授團隊的放線菌技術這一利國利民的研究成果為中國農業發展插上翅膀。
記者 王海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