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重陽節驅邪求壽的習俗?!斑b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為什么選擇佩戴的是茱萸?今天我們一起看看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十大驅邪植物。
一、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分為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和蕓香科的吳茱萸,都是著名中藥材。茱萸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重陽節時,按照民間風俗,人們要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茱萸香囊的做法是采摘茱萸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辟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于南朝梁吳均(469~520)所著的《續齊諧記》: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里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于是茱萸可以“辟邪”的功能便流傳下來。
重陽節插茱萸之風,在唐代最為盛行,王維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詩“明年此會知誰???醉把茱萸仔細看”流傳千古。
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儲光羲的詩“天門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于戲馬臺,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可見茱萸受歡迎的程度。
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九月》記載:“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清陽九之厄?!?/p>
二、桃樹
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鬼最畏懼的就是桃木。
桃木驅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時代,《山海經》、《黃帝書》等古籍記載:上古時,度朔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桃樹旁邊是鬼門,神荼與郁壘兩位神人把守著鬼門,在桃樹下檢閱出入鬼門的百鬼,發現有作惡的鬼,就會用葦索綁了拿去喂老虎。傳說,黃帝教“立大桃人”以驅除鬼魅,逐漸形成周代(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人們在除夕掛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的習俗。
戰國時,插桃枝于門戶成為辟邪除惡的方法之一?!侗静萁洝吩唬骸皸n桃在樹不落,殺百鬼?!狈g成現代漢語就是:掛在樹上不落的桃實可以殺除百鬼?!尔}鐵論》曰:“桃李之實多者,來歲之穰?!币馑际牵汗麑嵷S盛的桃木可以用來禳除來年的災禍。
秦漢時,民間流行用桃木雕刻神荼、郁壘二神,掛在家門口驅除惡鬼?;蛟S因為雕刻神像過于繁瑣,逐漸簡化為繪制在桃木板上,著名的“桃符”出現了。北宋王安石的名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過年時,要用新的桃符懸于門上,能制百鬼。再后來,桃符演變成現在的“春聯”和“對聯”了,過年貼春聯的習俗在現代社會依然流傳著。
東漢許慎注《淮南子》“鬼畏桃也”,《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壓服邪氣,制御百鬼?!钡朗孔鞣ǘ嘤锰夷緞?,鸞堂扶乩請神也多用“桃枝柳筆”。
三、柳樹
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齊民要術》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為鬼節之一,民間一直有借柳枝避邪驅鬼的傳統。
在中國有著四大鬼節: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四、十月初一。清明節始于周代,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后來與寒食節合二為一。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的,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成為晉國國君--晉文公,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不料大火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以示紀念,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把柳條插在門戶上驅邪,青年男女用柳枝做成柳球,戴在胸前或發辮上,具有避邪驅鬼的作用。時過境遷,在中國很多農村地區,清明節屋檐下插柳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著。
柳樹是原產中國的古老樹種,考古發現,在第三紀中新世的山旺森林化石(今山東臨朐)里就發現了柳屬植物。柳樹也是我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圍最廣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現“柳”字。中國植柳已有四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蜀國(今四川溫江)的魚鳧王,以柳樹作為魚鳧古城的疆界。在我國古代有“榆樹救荒柳樹祛病”的說法 ,柳音同留,古代也有折柳送別的習慣。
在古代印度的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800年到前600年),人們就有用柳枝剔齒、刷牙的傳統,認為柳樹可以消災除病。古代印度人認為柳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用柳樹比喻佛法的興旺發展,用柳枝的柔順,象征佛法普渡眾生、慈悲救度;凈瓶用于儲水,凈水凈心,滌蕩邪魔污穢。伴隨佛教的興盛,柳枝、凈瓶成為觀世音菩薩手中的法器,后來,佛教傳入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進一步加強了柳枝鎮魔驅邪的功能。
四、艾草
艾草,菊科蒿屬植物,又名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是與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最密切的植物之一。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之日,采來艾草懸掛于門首,傳說可以祛病辟邪。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之日,采來艾草懸掛于門首,傳說可以祛病辟邪。是日還可以采來懸掛的是一種叫作菖蒲的草葉,此草葉形似劍,有斬妖除魔之寓意,民間遂有俗諺曰:“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薄捌褎_天皇斗觀,艾旗拂地神鬼驚?!?/p>
艾草有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傳統中醫最常用之藥?,F代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五、菖蒲
菖蒲,天南星科植物,多年生草木,多生于沼澤地、溪流或水田邊。
菖蒲原產中國,有濃郁的香氣,古人把菖蒲當作神草,可防疫驅邪,春秋之后,端午節出現了把菖蒲葉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用來祛邪避鬼的習俗。
《本草·菖蒲》記載:“典術云: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菖蒲又名堯韭,它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可以斬妖除魔,流傳至今的著名對聯“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說的就是菖蒲劍。
明代大才子解縉詠《菖蒲》詩: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一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
清顧祿所著的《清嘉錄》卷五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陛牌雅浯髟谏砩匣蚍胖么差^,能驅鬼避祟,護身保平安。
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數千年來,一直是中國觀賞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種。
六、無患子
無患子,又名黃金樹、肥皂樹、木槵子、菩提子,無患子科喬木,拉丁學名Sapindus是soap indicus的縮寫,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為它那厚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用于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
晉朝崔豹所著《古今注》記載:古時有個叫寶眊的神巫,能以畫符唸咒召鬼,再用無患子樹棒將鬼打殺, 無患子樹為眾鬼所懼,所以稱為“無患”,故無患子制品都被認為有避邪驅鬼之作用。
無患子最著名的應用是它的果實,又名菩提子,是制作念珠最佳材料,根據《木槵子經》記載:“苦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如果要滅除煩惱,消滅煩惱障、報障的人,應當以無患子穿成一百零八顆念珠,常隨身攜帶?!?/p>
七、黃楊木
古代文人雅士常以草木之性情喻人之品格,以草木之榮枯喻人之成敗。如宋代大儒周敦頤稱蓮為“花中君子”;黃楊木則被清代才子李漁稱為“木中君子”。
黃楊木生長在高山崖壁上,終年云霧籠罩,以巖縫中的滴水和雨露為養分,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華,雖生長極緩,但精華濃縮,木質極佳。大文豪蘇東坡寫詩贊道:“百丈休牽上瀨船,一鉤歸釣縮頭鳊。園中草木春無數,只有黃楊厄閏年”,講的是傳說黃楊生長極為緩慢,每到閏年,不僅不生長,還要縮短。
在民間,黃楊樹百毒不侵,黃楊木制品是鎮惡辟邪、平安吉祥之上品。元代華幼武詠黃楊詩中寫道:“咫尺黃楊樹,婆娑枝干重,葉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龍。歲歷風霜久,時沾雨露濃。未應逢閏厄,堅質比寒松”。
八、葫蘆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了七千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于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等,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記載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獨特的地位,葫蘆是道家的象征之一,古代道家,把葫蘆作為盛放丹藥的容器,在道教故事里,幾乎出現靈藥、仙丹、圣水就一定會出現葫蘆?!鞍讼伞敝昏F拐李,就常背一個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周游四方,治病救人。后來,葫蘆演化成中醫的標志和招牌,中醫也稱為“懸壺濟世”之術。
諺語說的好“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意即難以穿透葫蘆測視內中物品。風水學認為,原因是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葫蘆可以用于風水化煞。
因此古人視葫蘆為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古代夫妻結婚入洞房飲“合巹”酒,巹即葫蘆,其意為夫妻百年后靈魂可合體。此外,家門口懸掛葫蘆,可以辟邪驅鬼,根據民間傳說,某年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燕京歲時記》記載:“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边@是清代的習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九、銀杏
又名白果樹,公孫樹,鴨腳樹,是原產中國的珍貴樹種。
最早記載銀杏樹的文字,可以見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沙棠櫟櫧,華楓枰櫨?!逼渲?,枰,又名平仲木,是宋代之前對銀杏的稱呼。唐詩人沈佺期詩中也有“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的句子。
銀杏樹被視為有靈性的神樹,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和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備受佛、道二教的尊崇。佛教是東漢初葉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僧侶們效法佛祖,為了超脫紅塵,潛心修持,達到智慧福德圓滿成就的、永恒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而尋求幽靜清寂的修持環境。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為主旨,道士們要選擇幽深僻靜、脫俗超塵的成仙修道環境。銀杏樹因樹勢雄偉,干形高大,濃蔭冠蓋,葉形秀雅美麗,樹齡長壽數千年,以及盤曲如龍的虬枝,與僧侶道徒們修心養性、長生不死的信念不謀而合,具有法輪常轉、不受凡塵干擾的宗教意境,被尊崇為“圣樹”、“仙樹”、“佛樹”,視為中國的菩提樹,而廣為種植保護。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筑配以參天的銀杏巨樹,使其可與仙都佛國相比。
明人王象晉的《群芳譜》中記載,銀杏感陰陽之妙,其樹耐久,肌理白膩,術家求刻印符,能召使鬼神,保人平安。
十、柏樹
柏樹,柏科柏屬常綠植物,柏樹斗寒傲雪、堅毅挺拔,被尊稱為“百木之長”,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被認為是正氣、長壽、不朽的象征。
中國傳統,在墓地種植柏樹,起源于民間傳說:古代有一種惡獸,名叫魍魎,性喜盜食尸體和肝臟,每到夜間,就出來挖掘墳墓取食尸體。此獸靈活,行跡神速,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但其性畏虎怕柏,所以古人為避這種惡獸,常在墓地立石虎、植柏樹。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