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林場,兩名工人將待栽植的苗木扛上山 新華社發(何建勇攝)
踐行“兩山”理念 發揚“右玉精神”
山西省右玉縣政府
“右玉精神”是黨領導人民綠化山河、久久為功的生動映照。山西省右玉縣近年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化彩化財化一體提升、治山治水治氣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治理,在“一個戰場”打贏了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戰役”。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以來,右玉縣持續推進防沙治沙,突出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堅持營造管護并重,林業建設速度和規模大幅提高,帶動了生態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十二五”期間,全縣實施大片造林33萬畝,通道綠化345公里,綠化美化村莊185個?!笆濉币詠?,每年以10萬畝以上的規模推進荒山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使全縣有林地面積增加到169.9萬畝,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7%。
以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右玉縣創新造林綠化機制。堅持專業隊、民營戶、企業、干部群眾“四個結合”,做到誰治理誰開發、誰管護誰受益,帶動發展民營林業大戶120多個。每年以2萬畝的速度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改造,培養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以風沙嚴重地帶、風蝕嚴重地區為重點,打破鄉村地域界限,實行連片治理、集中建設,帶動全縣造林水平整體提高。
生態質量的持續改善,促進了人居環境優化,增強了縣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右玉由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沙化嚴重地區變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養生福地,成為山西唯一的全縣域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縣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不斷增強。
2018年8月8日,右玉縣成為山西首批摘帽的國定貧困縣。2019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6元,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
京西林場,運送苗木的騾隊在山間行進 新華社發(何建勇攝)
以生態工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北京市延慶區園林綠化局
延慶區地處北京市西北部,坐落于雄偉的長城腳下、美麗的媯水河畔,山區面積占72.8%,有北京“夏都”之稱。
20年來,延慶高標準完成了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平原造林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全區森林覆蓋率由46.84%提高到61.34%,林木綠化率由55.4%提高到72.97%,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68.2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近50平方米,各項指標均位于北京市前列。全區堅持生態涵養功能定位,通過城鄉搶綠、平原植綠、山區護綠,形成以“一核、一環、三帶、五廊、十園、多點”為骨架的城鄉一體化的森林城市建設格局。
延慶充分挖掘區域資源特色,打造森林生態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興綠惠民水平。全區加快果樹產業轉型升級,果園面積達到17萬畝,從業果農達到近2萬戶,人均年收入1.3萬元。利用世園會、冬奧會大事帶動效應,實施花卉產業行動計劃,花卉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達到1.5億元。全區以北京林業大學、北京林科院、北京農學院等大專院校為技術支持,利用平原生態林林下空間實施農林復合體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篩選適合本地栽植的中藥材、花卉、觀賞草等品種推廣種植。
在重點綠化項目的帶動下,延慶區近萬畝的森林基地達到10處。依托延慶豐富的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和冰雪文化,深層次挖掘森林文化、濕地生態文化和生態園藝文化,森林康養產業迅速發展。
延慶近年緊抓“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機遇,圍繞做好冬奧會服務保障,持續完善造林綠化“大塊造”向“精細管”延伸,推動“綠景”向“美景”提升,拓展涉林產業發展空間,為服務保障冬奧會籌辦舉辦和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生態力量。
重封育嚴管護 打造京津花園
天津市薊州區林業局
薊州區位于燕山山脈南麓,是天津市唯一山區區縣,也是京津的天然屏障、北京的東大門。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后,薊州區重點在北部山區和于橋水庫周邊鄉鎮實施封山育林。在重點封育邊界區設置機械圍欄和界樁、安裝語音警示系統,在封育區域內設置割打防火隔離帶,采取禁墾、禁牧、禁樵“三禁”措施。對封育區植被稀疏的林間空地實施補植補造,增加林草植被蓋度,對林地質量較差的地塊實施修枝、割灌等撫育措施,促進林、灌、草更新。
為管護好森林資源,薊州區充分發揮、調動管轄區內專職護林員巡護職能,加強對專職護林員培訓,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實行臺賬式管理。目前,全區已有專職護林員300人,均配備GPS定位系統。區林業局牽頭成立了森林督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加大日常督查、檢查力度。
薊州區還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與退耕還林、產業調整、旅游開發、能源建設等結合,有效解決了封育區農民吃糧和墾荒種糧問題,培育了一批優質大棗、梨等林果產業基地,擴大了農村就業,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薊州區林業史上建設周期最長、收效最顯著的生態工程,已累計完成封山育林37萬畝、飛播造林13萬畝、人工造林13萬畝、退耕還林14萬畝。
通過工程建設,薊州區林草資源大幅增加,林地質量有效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薊州區林木綠化率達53.5%,比工程實施前凈增16個百分點,北部山區林木綠化率達81%。據薊州區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結束,風沙天氣由2002年的15次減少到4次;2010年后二期工程實施,基本告別了風沙天氣。
京西林場,由于工程區路程較遠,山路陡峭,一名工人牽著幾匹騾子將樹苗運上山 新華社發(何建勇攝)
以高規格增綠為冬奧會添彩
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府
張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京市上風上水地帶,是京津地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近年來,全市圍繞“一核、兩沿、三環、四帶”整體布局,統籌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城鎮化建設和綠色產業發展,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建設京津綠色生態屏障。
張家口市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度、高規格、不間斷地推進生態建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造林綠化工作推進指揮部,落實常態化領導包聯制度,并將林草生態建設列入年終考核內容,不斷強化督導考核。創新機制模式,探索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會造林、承包造林等10種造林模式,形成了貸款融資、社會捐資、碳匯融資、政府購綠和PPP項目等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立造林與扶貧聯結機制,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雇用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參與造林、從事護林。
2000-2019年,張家口市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2202.43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工程40.5萬畝,自主實施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工程237萬畝,共建成萬畝以下工程片區128處、1萬-10萬畝工程片區29處、10萬畝以上新舊對接集中連片工程片區4處,形成百萬畝塞北林場沿壩工程區1處。
目前,張家口市以沿河北內蒙古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沿河沿路防護林、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以及深山區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為骨干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市林木綠化面積達2759萬畝,林木綠化率達50%,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首批生態保護和建設示范區。
沙地上崛起國家森林城市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政府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河北、遼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環渤海經濟區和東北經濟區腹地、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是首都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草原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
多年來,赤峰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聚焦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和西遼河流域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累計完成國家投資56.5億元、治理任務5983萬畝。全市沙化土地面積減少965.1萬畝,森林面積達到45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664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5.7%,項目區林草植被蓋度由過去的15%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赤峰堅持以山系和流域為單元,打破鄉、村界限,對各項治理措施進行整合,實行規模治理、綜合治理。針對赤峰沙地面積大、沙化退化嚴重的實際,在管理模式上,赤峰采取先造后補、招投標、合同制等方式,讓林場專業隊、綠化公司、林業合作社和農牧民群眾多方參與。在資金投入上,改變過去僅靠項目資金和財政投入的模式,積極拓寬融資方式,推動金融性資金、公司、大戶、合作社等一體投入。
赤峰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注重科技創新、科技培訓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根據氣候特點、土地類型和水資源條件,科學采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治理措施,大力發展耐干旱、耐貧瘠、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優良灌木樹種和針葉樹良種,堅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極大提高了治理水平。實行山、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實施林、果、草、藥和雜糧立體開發,重點打造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示范、高效豐產經濟林、文冠果元寶楓木本油料林、樟子松防護林、山杏沙棘低產低效林改造五大基地。
京西林場工程區,工人給剛植下的樹苗澆水 新華社發(何建勇攝)
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
陜西省榆林市政府
陜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過渡帶,是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地區、全國防沙治沙綜合試驗示范區、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草工程建設重點地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榆林堅持南治土、北治沙,前40年投工投勞大治沙,后30年多方融資大綠化。榆林確立生態立市戰略,“十三五”期間,市級財政累計投入治沙綠化資金超過25億元,縣(區)財政投資30億元,全市資源開采企業累計籌集綠化資金近10億元。
70年來,榆林造林綠化由集體造林走向個人承包、群眾造林,涌現出“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牛玉琴和“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張應龍、杜芳秀等治沙楷模。近10年來,榆林通過創新機制,步入社會化造林時代,重點造林綠化工程全部實行公開招投標,簽訂造林合同,按4∶3∶3的比例分3年兌現投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提高。
榆林把科技應用貫穿于防沙治沙全過程,確立全封、遠飛、近造林業綠化工作思路。榆林飛播治沙在全國首次試驗成功,將治沙歷程縮短了至少20年。成功引進生長穩定、防風固沙性能好、適宜大面積發展的常綠喬木樹種樟子松,保存面積達到150多萬畝。
在全力治沙綠化的同時,榆林大力發展紅棗、海紅果、核桃等經濟林,推廣沙棘、長柄扁桃、大扁杏等經濟林,建設林果產業體系,建成各類經濟林400多萬畝。發展設施林業、生態旅游、森林體驗等休閑觀光項目,增加群眾收入,實現治沙與治窮雙贏。
目前,榆林累計治理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全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248萬畝,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4.8%,年入黃泥沙量由5.13億噸減少到2.9億噸,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2019年,榆林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工程區環境空氣質量居全省前列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20年,山西走過了堅持不懈防沙治沙、攻堅克難修復生態的20年。全省大力弘揚“右玉精神”,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65億余元,累計完成治沙任務2158萬畝。
2019年全省森林資源年度清查顯示,工程區森林覆蓋率18.48%、林地面積2550多萬畝,比2012年增加78%。全國第五次沙化土地監測顯示,全省沙化土地870.3萬畝,比1999年的1175.4萬畝減少305.1萬畝,減少約26%。
2016-2019年,全省均無揚沙與沙塵天氣,沙區3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一直位于全省前列,其中大同市連續4年排名第一。
工程區建成了陽高、渾源、廣靈縣等仁用杏基地,右玉、岢嵐縣等沙棘基地和云州區枸杞、保德海紅果等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起了仁用杏、沙棘等系列產品加工企業,并形成產業鏈;建成古長城沿線、雁門關、右玉縣等生態旅游新基地。
依托防沙治沙工程,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公園1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國家省級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8個,國家沙漠公園12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
山西省不斷探索總結治沙經驗,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列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大力弘揚“右玉精神”,認真落實工程建設政府負責制。出臺《山西省封山禁牧辦法》《關于創新機制加快國土綠化步伐的實施意見》,推行徑流林業、覆蓋林業、容器苗造林、人造小背陰和大坑深埋等節水抗旱造林技術,完成了23個技術推廣項目,探索總結出沙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模式26個,組織專題培訓500余場。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