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無人機拍攝的靖邊縣城旁的西草灘濕地公園。經過幾十年的“防風固沙”治理后,如今的靖邊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許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荒山禿嶺到綠滿山川的蛻變?!⌒氯A社記者 陶明攝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陜西對黃河有多重要?
從府谷到潼關,黃河在陜蜿蜒700余公里。它的最大支流——渭河,滋潤了八百里秦川,使關中平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泥沙。在流經生態十分脆弱的黃土高原后,大河掀開了泥沙俱下的序幕。數據顯示,黃河多年平均天然輸沙量達16億噸。
黃河難治,根在泥沙。
幾十年來,陜西不斷探索治理與保護黃河的路徑:率先啟動退耕還林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健康小流域”研究……每一抹綠色的背后,都有一個艱苦卓絕的故事,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櫛風沐雨的執著努力。
時光荏苒,綠進沙退。
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陜西版圖“消失”。以陜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地區。
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人心——從“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三秦兒女的共識。
如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征程中,陜西勇擔使命、奮勇前行。一曲新時代的黃河生態保護大合唱,正在澎湃奏響!
綠色涅槃 黃土高原換了人間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20世紀80年代,一首《黃土高坡》唱遍祖國大江南北,也唱出了黃土高坡人的辛酸和無奈。
一年四季黃沙漫天。風沙一起,勞動成果頓時化為烏有……步步緊逼的黃沙激怒了黃土上辛勤耕作的人們,也喚醒了他們骨子里的倔強基因。
他們發出千萬次的問:到底該咋生存?
20世紀末,在中央“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精神號召下,吳起縣開始封山禁牧,退耕還林從延安走向全國。
20年風雨無阻,20年綠染高原。如今,荒涼貧瘠的土地完成了林草豐茂的蛻變,筑起一道“綠色的豐碑”。仲夏,望著眼前郁郁蔥蔥的景象,黃龍縣界頭廟鎮西石林村的水保大戶王長貴堅定地說:“我只要能走得動,就要讓這片綠色不斷蔓延下去?!?/p>
延安北邊的榆林市也沒閑著。
在榆林,席永翠與種樹較了許多年的勁兒。
1974年,包括席永翠在內的54名姑娘,響應“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組成了治沙連??恐话谚F锨、兩只手,姑娘們與沙漠頑強搏擊。
8年的艱苦勞作,讓席永翠的右手小拇指已無法伸直??墒?,她無怨無悔。曾經,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對她說,與沙漠搏斗可得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呀!席永翠回答:“等我老了,就把孩子送去治沙?!?/p>
如今,席永翠兌現了承諾,把外甥女、侄女送到自己曾與風沙抗爭過的地方。從原先的4425畝沙地,到如今的14425畝林地,40多年間,女子民兵們硬是將一塊塊飛沙走礫、荒無人煙的沙灘變成了林草豐茂、風光旖旎的綠洲。
扎根沙漠的不僅有女子民兵,還有三北防護林建設、淤地壩建設、小流域治理等治黃“秘笈”。多措并舉下,黃土高原展現出無限生機,向世人訴說“陜西綠”。目前,陜西已累計退耕還林還草逾403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長到43.06%,157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數字的背后,是一部壯麗的治黃史詩!
綠色探索 念好生態環保“緊箍咒”
涇河,黃河支流渭河的一級支流。在西安東北角的高陵區馬家灣鄉陳家灘村,涇河在此匯入渭河。過去這里污水直排入河,水質如黑液般濃稠,“涇渭分明”處清濁不分。
徹底的改變來自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發出“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的號令。
同年2月7日,我省印發《陜西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方案確定了《陜西省河長制聯席會議制度》等制度,確保每一條河、每一段河都有人管。
夏末秋初,車沿渭河大堤一路行駛,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云,四周綠樹成蔭,美不勝收。河邊藍色公示牌上,清晰地寫著各級河長的姓名和聯系方式,并標注河長的職責。
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涇河是流經此地最大的河流?,F在,這里的各級河長手機上都安裝了河長APP。通過這款APP,河長們能完整記錄下巡河的起止時間、位置和距離。河水滾滾東逝,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渭河的模樣仿佛更加“年輕”:水變清澈了,水鳥也變多了。
在很長時間里,GDP成為考核干部最簡便易行的標尺。在此背景下,權與法的沖突,剪不斷理還亂,生態環境成了犧牲品。針對當前黃河流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立規?!蛾兾魇↑S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相繼出臺,《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得以修訂,長期以來“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局面開始改變。
考核?!蛾兾魇∩鷳B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出臺;全面啟動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在國家要求的分類管理基礎上,創新增加“清單管理”類別,讓考核更加細化。
執法。為了使環保執法突破行政干預,陜西在全國率先把縣級環保局“上劃”到市環保局;為厘清執法邊界,陜西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生態環境執法堅決防范“一刀切”的通知》,嚴防環?!耙坏肚小?。
舉一綱而萬目張。陜西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制度短板日臻補齊,為全國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的完善貢獻陜西力量。
綠色和弦 山水林田湖草一個不能少
碧浪千層、蘆蕩婆娑、魚禽嬉戲、草甸青翠,這是大荔朝邑國家濕地公園給人的第一印象。在這里,水、田、湖、塬相映成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然而,幾十年前的這里,卻是一片鹽洼地。多年來,鹽洼地周邊地下水資源被大量開采,大小排堿渠被堵塞、污染,鳥類四散而逃。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片廢棄地也迎來了新生。大荔縣申報立項,并進行清淤和補水,著力把鹽洼地建設成為無污染的生態旅游觀光地。
如今,這里煥然一新,水質也得到極大改善。園區已經建成20余公里保護圍欄、1000畝環湖林帶等配套項目,安全健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正逐漸成形。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陜西建立濕地分級體系,對濕地進行分級管理,有效改善養殖水和周邊濕地水體,成為黃河保護的點睛之筆。這是永恒的生命之鏈,也是永恒的生命之戀。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陸續在全球暴發和肆虐,人們禁不住發出“天問”: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
人類逐水而居的歷史告訴我們:人與河流,兩情依依、難舍難分;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滔滔黃河水,奔流萬余里。似水流年里,荒山變綠、河水漸清,飛鳥重返、游人如織……共同組成了黃河生生不息的意象。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黃河,這條承載了民族光榮與苦難的河流,必將生機永續、壯美安瀾,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記者 陳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