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水草豐美的平原濕地,號稱“塞上江南” 記者 郁婕
寧夏的黃河樓景區。在寧夏,有水的地方是塞上江南 記者 郁婕
黃河中衛段美景 記者 郁婕
青銅峽市的“印象黃河彩虹之上”標志性景觀 記者 郁婕
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程,幾代“三北”人不懈奮斗41年。
這是一項為民造福的工程,億萬群眾從黃沙中找到出路。
這是一個書寫奇跡的工程,在祖國的北疆建起一道“綠色長城”。
中國作為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有荒漠化土地261.16萬平方公里。如何控制和減少荒漠化,讓生活在荒漠邊緣的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難題。
1978年,我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3個省區。三北工程建設期從1978年到2050年,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42.4%。
舉全國之力創造這樣一個生態奇跡,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這是破解全球生態難題的中國擔當。
日升月落,寒暑易節。41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三北”人扎根荒漠戈壁,用汗水澆灌綠色,用青春播撒希望,將荒山變成青山,讓黃沙變成金沙,把不可能變為現實。
2018年11月,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三北工程建設是同我國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工程。經過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設取得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范。
初冬時節,我們沿著黃河走進寧夏,探訪設在寧夏的國家林草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深入了解三北工程對于黃河保護、生態建設的重大作用。
1 黃河兩岸的“綠色屏障”
黃河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幾乎流經了三北工程區13個省區中的一半省區。走入黃河臂彎里的寧夏平原,到處都是關于生態、關于綠色的故事。作為全區列入三北工程區的寧夏,“三北工程”在這片土地上的含義非同尋常。
位于寧夏南部的固原市,既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也是我國“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主戰場之一。
曾經的固原,生態惡化與貧困互為因果,山荒水少人貧困。在國家和自治區的支持下,固原依托三北工程,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生態系統治理。
如今,站在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目力所及之處,是色彩斑斕、層層疊疊的梯田。
“以前這里種地都要看天等雨,現在各地的游客都來我們這里看花海,賞瀑布,游五彩梯田?!惫淘?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whisperingwords.net/tags-4.html">林業局負責人告訴我們,“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固原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p>
三北防護林工程解決了農村農田防護林帶,保障了農業生產;262萬畝退耕還林工程解決了當地九成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天然林保護工程,解決了林區和林場職工的后顧之憂;正在實行的400毫米降雨線以上造林綠化工程,將投資25億元,用5年時間完成260萬畝……從固原市林業局獲得的這組數據,清晰地講述著這里的綠色變化。
綠色帶來希望。2017年,固原開展“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選準適宜的優新品種,采取政府引導、科技支撐、市場運行、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機制,種出產業、種出風景、種出財富……按照“一屏一帶一線三區五城”和“四個融合產業”的總體布局,計劃到2022年發展“四個一”林草產業44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帶動10萬戶農戶長期穩定脫貧。
“41年的堅持不懈,三北防護林體系已初具規模,祖國北方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沙漠漸漸被染綠,水土流失大幅減少,土壤侵蝕面積大幅下降?!眹伊植菥秩狈雷o林建設局局長張煒說。
據中國科學院對三北工程40年評估顯示,三北工程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40年來水土保持林面積增加約97%,林草植被覆蓋度由1978年的48%提高到現在的59%。三北工程40年的建設對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減少起到顯著作用,貢獻率總和為67%。
如今,在三北工程區追尋黃河的足跡,這道堅固的“綠色屏障”格外引人注目。屏障之后,三北工程保護下的一片片沙漠綠洲講述著綠色的希望。借助這道“綠色屏障”,三北工程區各省區的生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2 來自群眾的“三北精神”
“一項持續41年的生態工程,能夠在我國自然條件最為脆弱的三北地區堅持下來,并有所成就,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力量?!睆垷樥f。
為了人類的綠色發展,一代又一代的三北地區的人民群眾,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實踐中鑄就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核心的三北精神,為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夢想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寧夏,提起三北精神,王有德這個名字被不斷提及。這位“治沙英雄”的人生經歷,正是三北地區人民群眾與黃沙抗爭的歷史:幾十年如一日,在荒無人煙的廣闊沙地,忍受著寂寞,枯燥、單調地重復著治沙工作,直到一個沙丘披上綠裝,重整行裝走向下一個沙丘。
在王有德帶領下,靈武白芨灘林場職工以每年治沙造林2萬畝到3萬畝的速度,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筑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
馬鞍山位于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東南方向,距離機場不到10公里。五六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漠,因為濫采濫挖造成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碎石沙礫堆成一座又一座的小山。
2013年王有德退休后,發起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并擔任理事長。馬鞍山附近方圓1萬多畝荒地,被無償提供給基金會,開展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公益事業,使用期限30年。
開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馬鞍山生態園每年以上千畝的速度綠化沙漠。5年過去,已經完成了播綠面積7000余畝。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這是王有德的人生追求。在三北地區,像王有德一樣的治沙人又何止一個?
將“一棵樹”變成一片林的全國“三八”綠化標兵白春蘭、培育澆灌了10萬畝針葉林的全國勞模吳志勝、30多年跪著植樹造林700多畝的全國綠化祖國突擊手李志遠……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治沙愚公”,把治沙和種樹當做一種信仰,將自己的生命與治沙植綠緊緊綁在一起,不離不棄。
“長期以來,三北地區的人民群眾飽受生態惡化之苦,充滿著對改善生存環境的強烈期望?!眹伊植菥秩狈雷o林建設局一級巡視員武愛民說,他們把這種期望化為建設綠色家園的強大動力,積極投身三北工程,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用堅持不懈的頑強拼搏和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綠色壯歌”。
41年的時間里,三北地區人民群眾的堅持和創造力,如同一條綠色的脈絡,在這片荒蕪卻頑強的土地上代代傳承。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這是人民力量凝聚而成的三北精神,也是三北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3 未來可期的“綠色夢想”
怎樣使三北地區的綠色更濃、工程質量更高、工程效益更好?這是當下每一個三北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僅有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堅持久久為功,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續不懈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持續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鞏固和發展祖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三北人來不及回顧成就和榮譽,重整旗鼓,踏上新的征程。
今年以來,三北工程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三北工程建設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心聚力、持續奮斗,以新擔當新作為把工程區林草植被建設不斷推向深入。
新的征程需要更完善、更科學的規劃。三北局迅速啟動了三北工程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研究制定了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安排部署具體工作,研討技術思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聯動的方式,統籌三北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整體規劃、系統治理,一個以提高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的系統性、整體性的規劃應時而出。
“新時代有新使命,我們必須全力加快林草資源總量擴展步伐?!眹伊植菥秩狈雷o林建設局造林綠化處處長高森說,要把三北工程作為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主體工程,不斷擴大林草資源總量,拓展生態空間,提升生態承載能力。
“現有的林草植被是維系三北地區生態環境的基礎,必須加強對三北地區現有生態環境的保護?!眹伊植菥秩狈雷o林建設局造林綠化處調研員胡建軍說,三北工程將探索實行“林長制”,嚴格落實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制度,切實用制度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作為我國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之一,新時代工程建設要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把握新定位、培育新動能、彰顯新作為?!睆垷樥f,接下來三北工程要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東北振興戰略等,加快重要區域的自然保護與生態修復,加大重點地區治理力度,完善提高生態修復治理的水平,擴大區域生態資源容量,充分發揮保障重大戰略順利實施的生態屏障作用。
“統籌綠色與富民融合,這是三北工程在新時代的生態擔當?!睆垷樥f,要充分發揮三北地區光、熱、土和物種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一批成規模、上檔次的特色林果業基地和木本油料基地,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重點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的林產加工龍頭企業,以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延伸產業鏈條,打造一批名優特林產品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和休閑觀光等,拓寬群眾以綠增收的渠道。要圍繞精準脫貧,積極開展生態保護扶貧;深入推進生態修復扶貧,吸納一定比例的貧困戶組建造林種草合作社,讓貧困人口在從事造林種草中獲得直接的勞務收入。
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已達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96%。三北工程建設迎來了歷史最好的發展機遇期。未來,三北工程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筑牢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目標,以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為主攻方向,統籌推進風沙區、西北荒漠區、黃土高原區和平原農區“四大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力爭到2035年,提前15年完成工程總體規劃目標,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以上,三北地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北方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建成。
記者手記
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為什么都說:“天下黃河富寧夏?”
在寧夏采訪時,我們找到了答案——寧夏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59%的耕地用的是黃河水,77.7%的人吃的是黃河水。
緣河而生,因河而興。黃河在寧夏有著非凡的意義。采訪中遇到的每一個寧夏人,說起黃河,都有一種融入血脈般的情感。
熱愛這條生命之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護好她。近年來,寧夏打響了新時代黃河保衛戰?!皣栏窨刂崎_發強度、提高開發水平,實行最嚴格的水生態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制度,讓母親河永遠健康?!?/p>
從政府部門到普通群眾,從專家學者到一線工作人員,熱愛黃河、敬畏黃河、尊重黃河、保護黃河的意識都深深地植根在心里,而且越來越深。
當保護成為一種常態,治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寧夏下重拳治理生態污染,實施“清河行動”等系列河湖專項整治行動,斬斷破壞黃河生態的黑手。全面禁停黃河干流采砂,清理違法堆場、非法生產企業,拆除河道違法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在沿黃9省區率先實行黃河休漁制度,養護黃河水生生物資源,修復黃河流域水生生態。黃河寧夏段各種魚類生物量不斷增加,瀕危物種大鼻吻鮈頻頻現身。
水如“脈”,山如“骨”,林草田園如“肌理”,寧夏還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與黃河保護一體推進,進行系統治理和生態恢復。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厚植綠色生態底色,染綠寧夏千里沃野。
得益于系統治理、生態涵養,寧夏入黃泥沙從最高時的1億噸減少到現在的2000萬噸。
舉首碧空萬里,閉目水潺鳥鳴?!叭辖稀币蛏鷳B保護與治理而名副其實!
記者 洪文泉 楊唯偉
用戶評論